协会首页 协会简介 历任领导 新闻资讯 协会动态 美术展厅 美术理论 艺术研讨 展览信息 协会大事记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09/01代大权 | 溯源版画
     金色的赛马场(版画) 31×54.8厘米 1981年 徐匡 中国美术馆藏 有版才成画,这是版画最简单的定义。版画借助物理与化学的作用形成表现特征,构成艺术语言。目前从材质属性或物理空间上,版画分为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版,从印制方式上分为凸版、凹版、平版、漏版与综合版。 版画通过艺术体现人性与物性的关系,达到相依互动、相辅相成的结果。版画的理念是通过痕迹、符... 详细>>
    09/01透物见史:龙山玉器里的中华文明
    静宁后柳沟村出土的玉璧和玉琮,出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玉成其美:龙山时代的用玉制度与工艺美学》(简称《玉成其美》)是近年来中国早期玉器研究领域的一部佳作。该书以考古学分期中的龙山时代为时空框架,通过考古学、历史学与工艺美学的三重维度,系统性构建了史前玉器从“器物本位”到“器物史料”的研究范式转型。全书以“用玉制度”为经,“工艺美学”为纬,让冷冰冰的出土玉器变成了“会说话的中华文明见证人”,在跨... 详细>>
    09/01海派山水画演绎现代精神
    中国山水画自元代开始,创作者大多是以文人身份参与其间,表现方式从客观写真转为主观写意,画中的山水超越客观物象并借笔墨语言传达诗性意境及出世的理想,这样的追求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主流。17世纪董其昌及追逐者完善、巩固、延续了文人画标准和正统地位,此状态一直至19世纪。董其昌倡导的南宗一脉的文人山水画,其绘画理念、风格、审美、笔墨经后世不断地演绎发展,皆成为海派山水画发端的重要源流。 海派绘画通常指晚清活动... 详细>>
    09/01西泠之风从孤山吹到了广州
    君子风骨 标领艺林 1904年,在水天含黛、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矢志存亡继绝,发起创立西泠印社。他们捐地出资,兴建楼阁,修启立约,擘画经营,极具心力,却都谦而不称社长。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成就了“创社四君子”的美名。 1913年,西泠印社第一次社员大会公推海上金石书画巨擘吴昌硕为首任社长。一时间,天下印人云集景从,东瀛名家... 详细>>
    09/01以联铭人:郭沫若的《抗战人琴联》
    抗战人琴联(行书) 1957年 郭沫若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担负以文艺唤醒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 1937年,郭沫若毅然回国,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在抗战期间,他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战宣传,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郭沫若... 详细>>
    09/01庾肩吾《书品》中的“天然”与“工夫”
    庾肩吾的《书品》为后世搭建了系统论书的范本,使书法品评得以与《画品》《诗品》齐头并进,同时也为后世拈出了几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在庾肩吾《书品》之前,品评历代书家的书论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的《论书》、袁昂的《古今书评》、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等,这些品评往往是个人化、散论式的,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刘涛在《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中提到:“南朝的批评家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评论,梁朝庾肩吾撰... 详细>>
    09/01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
    颐和园后山的雪(油画) 36×49厘米 1979年 戴泽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戴泽是一位跨越时代的艺术家。他以扎实的写实功底、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兼容并蓄的艺术视野,在绘画领域耕耘80余载,既传承了欧洲古典绘画的精髓,又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其艺术实践不仅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范式,更对美术教育、艺术史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 ... 详细>>
    首页 上一页
协会公告
协会动态
美术展厅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0.062(s)   3 queries cached